壹、文藝復興運動的效應歷史脈絡

一、中世紀「黑暗時代」及其成因

(一)政治秩序的崩解

  • 西羅馬覆亡476AD

  • 義大利半島四分五裂

  • 城邦共和國的興起

  • 教皇國稱大

(二)高壓的基督教神學教義

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325 A.D.)

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381 A.D.),重申尼西亞信經立場:一質三位(mia ousia, treis hypostasis)亦即一個本質存在於三個位格。

聖奧古斯丁:神格合一性,「三個位格,同一本質」

上帝永遠是三位一體的神,即聖父、聖子、聖靈

其政治觀為上帝以國王為中介,將法律授予人民 (聖多瑪斯著作「神學大全」)

(三) 基督教神權政治的特色

政治實務 (政府運作的事實) 與政治觀念的密切結合:

政府用來進行統治事務的工具只有法律,所以此時期政治觀念的載體就是法律。

所有叫做政治的東西,都是以法律的方式來表達的。(等於目的論法律觀)

神權 (sacerdotium) 和王權 (regnum) 的區分:

祭司所代表的神權 (sacerdotium) 和與國王所代表的世俗政權 (regnum) 的區分與對立。

爭議的關鍵:

誰有權制訂法律?誰有最高的統治權力?

(四)教宗君主權 VS 皇帝君主權

教宗的雙重身份:作為祭司與(基督教社會的)君主

皇帝的雙重身份:作為君主與祭司(上帝在地上的代言人)

教宗vs.皇帝:爭議在中世紀的延續

(五)黑死病的肆虐

二、作為向「黑暗時代」告別的文藝復興運動

(一)Renaissance與文藝復興。

  1. 「Renaissance」的原始意義: 原義是「再生」

    1300~1600 義大利北部城邦(首先以Florence為主,後來漫延至中部及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的文學、藝術和政治文化運動。

    這個運動的目的是強調人文精神,透過有意的模仿古典主義的生活態度來把人從中世紀黑暗時代的世俗和諸神威權(尤其是指基督教神權統治及其正當化下來的傳統秩序及作為其思想基礎的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

    (基督教說 人是罪惡的)

  2. Renaissance被翻譯成「文藝復興」的理由 透過文學、藝術(包含建築)來呈現這個運動的成果

    文藝如果被廣泛的理解成藝術及文化則如此翻譯也未嘗不可

    透過對於文藝復興人文學的「效應歷史脈絡」的掌握,我們知道這場運動的本質是一種思想文化上的生活態度的改變。

    藝術審美上有其原創性

    表達了一種新的生活態度

    人文精神和古典主義的強調,不僅僅表達了文化菁英的尚古品味,更重要的是藉由重新在宇宙秩序中發現了人的地位,再次恢復了人的生命,而作為其後果,民族和國家的層次也被凸顯出來了。

  3. 自由人作為「文藝復興」的預設的世界人生觀

    哲學作為討論整個人生問題的方向性改變。

    人和現實之間、人和萬物之間,人和人之間的全新關係浮現了,這代表了人完全改變了其對待生活和文化的態度。

    這種態度,宣告人要告別一種穩定的世界人生觀,開始一個漫長而痛苦的探索過程。

    預設的只是一個「自由人」的形象 (沒有方向)

    首先要消除來自各方的羈絆,消除任何事先預定的形式。

    「你既不是天上,也不是地上的公民;你既不是永生的,也不是聽從死亡支配的;你幾乎是自由的造物主,按照你自己的意願塑造你自己。」

以古典出發 搭配 資本主義

二)「再生」什麼?

  1. 自由人性的再生

    自由人之人性的「再生」

    用光明驅散黑暗的「再生」,讓人們在對待事物方面展示了一種新的精神、新的形式和新的看法

    「新生」的意識,正是古代的希臘和羅馬,那個被人們以懷念的眼光審視的古代世界,現在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愛。

  2. 自由人性的再生之道

    受到Petrarca對於拉丁文字和語言的興趣啟發

    早期文藝復興的學者們開始搜尋、複製、傳播和評論在修道院和教堂發現的顯學手稿

    從中世紀教會拉丁文自轉變向西賽羅式的純粹拉丁文字

    Petrarca資助了對荷馬作品的翻譯。

    越來越多的古典文化研究者開始學習希臘文

    自己的文學興趣和這門新興學問時,都稱之為studia humanitatis,亦即人文學

    人文學之父”Francesco Petrarca的呼籲,以原由Cicero所提出的人文學科(Studia humanistatis)重新找回「humanista」(人性),亦即藉由強調以人為中心的人文教化,擺脫上帝壓制下的人性。

  3. Renaissance運動的開端

    隨著封建制度的逐步瓦解和資本主義經濟的逐漸開展 義大利北部的商業貿易城市Florence

    興起了以弘揚人性、反對神性,提倡人權,以人文精神為核心 振興古典文化來改造城邦生活

    表現出對自然的熱愛並開始探究那些理性的問題,諸如:人的本質為何?人與上帝的關係為何?什麼是獲取幸福的最佳途徑?

    醉心於古希臘和羅馬的世俗和人文價值觀念以及使用這些價值觀來回答這些問題。

    美術家、學者和作家通過具相同文化品位的贊助人,與當時的王公顯貴、富商巨霸以及高階神職人員結合在一起

(三)人文學的核心內涵

1.現世的人性觀

2.個別、自由的個人觀

3.擺脫基督教的神學教義

4.師法古典人文學崇尚科學精神

5.去除宗教的倫理觀與疾病觀

三.「再生」的前提

(一) Francesco Petrarca對經院哲(神)學 (scholasticism) 的拒斥

  1. 經院哲學乃是將具有匠意的理論當作目的本身,與真理無涉

  2. 經院哲學棄真正重要的道德問題,只談論不重要的資訊。

(二)Reconquista與重新研讀古希臘文獻

  1. 伊比利半島的匡復與古希臘文獻(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重新發現

  2. 拜占庭知識份子的西遷

(三)對人的自然理性的強調與自由本性的發現

  1. 伊拉斯謨在《愚人頌》對共通感(人性)的稱頌。

  2. 達文西在《哲學日記》中對經驗(實驗)的稱頌

  3. 米蘭多拉《論人性尊嚴》以自由來建構出人性

  4. 蒙田認為教育在於幫助人發現自我的基本潛能,並助其實現

(四)義大利城邦經濟興盛與貿易的擴展

錢多,開錢莊,教主借錢

借太多,只好賣官,ex 主教

貳、人文學在城邦公民生活的開展

一、公民人文學的形成

(一)自下而上的現實政治發展

  1. 義大利城邦中公民社群運動

    透過城邦的法令

    公民是自主的、獨立的、迥然不同於臣民,作為公民( Cives ),他們擁有了自己的主權

    擁有國王針對他們發出的特許狀。慢慢發展成具深刻意義的公民。

  2. 公民人文學作為城邦政治的體現

    地方管理者賦予義大利文藝復興一個重要的特徵:公民人文主義 ( 古希臘羅馬的文化產物)

    義大利城市的市政管理者把自己看成是古代城市裡的市政公僕,也努力建立起高效率的城市管理機制。更重要的是,提供城邦的居民以公民身份參與市政的現實機制

    政治要讓人能成就想成就的

(二)基督教政治觀的亞里斯多德化

國家被視為公民的最高團體,乃自然本性的產物,自然法產生作用的結果,而不是任何協議、 契約、規距或創設行為的結果。

在國家中人才能表現我的完善,自然的法制決定了人的思考和推斷能力,人是理性動物。

以人的理性意志為判斷,自然本性不僅造成了國家,還規定它的道路:既然自然本性傾向於善,而國家是人所有共同體的最高表現,所以國家就是以善為最高目標。

實現這個目標的工具應是法律,即公民所決定的,明確的自然之意志。(非神)

群眾大會就是旨在促進公義的最高(統治)者

有權力參加國家商議或司法管理的人,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國家的公民。

國家就是一個有能力滿足生活目標的公民團體。

(三)神聖羅馬帝國與教宗國對城邦共和的威脅

1.城邦共和的興起

義大利北部的社會顯然已經不再具有封建性質

普遍流行的君主政體格格不入的政治生活形式,以致於轉變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執政官被另一種由選舉產生的市政官組成的政府所取代:公民選舉兩個參議會,一個有六百個成員;另一個較為核心的為四十個社會名流組成

市政官通常是由全體公民選出的其他城市公民,他是城市最高的行政及司法長官,也是城市的發言人。但他是以領薪水的身份擔任官員,任期限于六個月,在任期內他始終向選出他的全體公民負責,並無權力獨自做出政治決定。在任期終了,他必須在他的賬目和政績接受正式檢查之後才能離開該城市。

2.神聖羅馬帝國對城市共和的干預

最晚在12世紀末,這種形式的自治共政體已經為北義大利的各主要城市普遍採用。這給他們帶來某種事實上的獨立,但在法律上,他們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屬地,這可以追溯到9世紀初跨越德國和北義大利的查理曼帝國。

公元962年,奧圖一世將這一個地區即當時名為義大利王國(Regnum Italicum)的北義大利地區,明示地與他在德國的領地關聯起來;這除了涉及有關帝國管轄權的法定權力之外,當然還有倫巴第平原各城市的鉅大財富作為事實上的誘因。

Fredrick Babarossa便曾兩度於1154和1162年率軍遠征義大利。而義大利王國的各主要城市則堅決地為維護他們的獨立而抗爭,米蘭率先於1167年建立倫巴第同盟,聯合了29個其他城市共同抵抗帝國,並於1174年Babarossa再次捲土重來時,讓他於1176年在萊尼亞諾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終於1183年的康士坦茨(Konstanz)和會上,放棄了干預倫巴第各城市內部政務的權利。

...

3.教廷與城市共和國的合縱連橫

在對帝國進行抗爭的整個過程,教廷一直扮演了義大利隊各城邦的主要贊助者和盟友的角色

反帝國聯盟最早是由教宗亞歷山大三世策動的,原因要追溯到115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Babarossa拒絕支持他升任教皇

教皇黨(Guelf) :

教廷不僅成為義大利中部和南部,而且成為義大利北部廣大地區的支配力量

教皇趁勢將該城市政會議的全體議員(signoria)開除教籍,並責成法王安茹的查理佔領該城,終於1301年推翻了”白衣派”政府組成了”黑衣派”教皇黨政府 教廷已取得義大利中部絕大地區的直接世俗管轄權。

伴隨著這些兼併世俗統治權的實務,一種將教廷世俗統治的權力加以正當化的意識型態也被提出來了。

教皇格拉蒂安於十二世紀四零年代首先將歷位教皇的敕令編成了教規法典,為這種發展提供了最初的理性結構。

接下來好幾位法學家出生的教皇,繼續包裝並擴大教廷主張的法律基礎,要求行使世俗權力。(Plentitude Potestatis),

尤其到了十四世紀初,普尼法斯八世在1302年有關”神聖統一”的教皇訓諭中,聲稱,在基督教社會中,”有兩把劍,一把是神靈的劍,一把是世俗的劍”。”有必要使其中一把置於另一把之下,因此世俗的權力應該從屬於神靈的權力”。

反擊的策略,基本上不出兩種不同的理論觀點:

第一種是請求皇帝來調整教皇權力的均勢,也就是在理論上勉強承認皇帝認為義大利王國是神聖羅馬帝國一部分的主張,以排除教皇的合法統治。訴諸皇帝”以克服義大利四分五裂的狀態,實現和平”,並聲稱”帝國的權威絕不依仗教會”。

(四)獨立和自治的象徵:托斯卡納自由

率先反對皇帝宣布「托斯卡納自由」時,他們主要關心的是「擺脫德意志統治的奴役枷鎖」

重申他們的自治權利。亦即Libertas(Liberta`)這個概念開始被當作佛羅倫斯的政治和外交術語來使用,且被用為表達「獨立」和「自治」的同樣概念。

逐漸裝備起意識型態的武裝。他們開始直接了當的以他們有權維護他們的「自由」來反對帝國的干涉

反對帝國干涉的「自由」辯護時,心目中往往有兩個十分清晰的概念:

  1. 他們有權不接受外界對他們政治生活的任何控制,

  2. 他們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實行自治以捍衛他們的現有共和體制。

 存在一個弱點: 羅馬法解釋者遵照逐字逐句嚴格解釋羅馬法的精神,各城市便毫無可能擺脫帝國羈絆的法律上根源。

(五)推翻帝國統治立論的法律根據:羅馬法的再詮釋

巴爾托魯 「如果法律與事實相衝突,必須使法律符合事實」

公民人文主義的初期特徵 但丁 「不要期待我再說什麼,或給你什麼信號,你的意志自由、健全而又堅定──足以行動。若不遵從自己的意志是錯誤的,如今我便為你的自我加冕。」

城邦人文學思潮的主調:人的意志是「自由健全而又堅定的──足以行動」

人文主義者,就是這樣一個在智識與政治上都獨立的人

那裡學到了經院哲學式的拉丁文,從中創造了自己的神聖語言

分別為自己的權勢制訂的意識型態,悍然為自己制訂了關於自然、社會、人類和救贖的新理論。

與其說是一種革命式的挑戰,不如說是一種要求變革的懇求

這些公民人文主義者,既是道德上的傳教士、教育家,又是不出家的僧人、教皇

小人物則是通過自己的口頭或文學活動,默默地作出了貢獻。這也構成了文藝復興運動中修辭學的獨特重要性。

義大利城邦的人文學者,是烏托邦式狂想和冷靜現實主義的奇特結合。同一個人,可以既熱衷於黨派政治,又醉心於世界的變革。這不但和義大利自中世紀末期以來政治上的動盪不安有密切關係,當時的宗教和學術思想不斷受到來自東方的文化衝擊和融合的過程,也當然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丁

但丁和他的繼起者某種程度上都是告別了本土的移民,因為他們共同的目標都是要給神、人、國家、教會和社會找到一種純潔的,未受到玷污的語言。我們甚至可以說:「文藝復興是在移民的思想精神中誕生的!」

但丁《神曲‧樂園篇》引領全人類向上,進入靈性的王國,在其中善良的異教徒、異端份子和基督徒在靈性上、文化上、政治上和愛之中都合而為一,都是榮耀的帝國與榮耀的教會中的一員。

草擬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來面對政治的、宗教的、公共生活的新情勢  進一步影響了新的學園和大學裡的學術風氣

政治上扮演了主張道德政治的新貴族領袖

在宗教上支持了爭取世俗文化地位以及在教會中爭取信徒地位的廣大信徒,主張神對世人的拯救應該從現世的人間開始,宣稱這個在人間彰顯公義、道德的新生活,不需要依靠皇帝、教皇或供人遁世的修道院 

但丁之後,斯多葛主義、伊比鳩魯主義的哲學思想、古羅馬的修辭學都被認為有助於砥礪品德而風行起來

二、公民人文學的代表人物

全才

文化復興 是 創新 不是模仿

復興 = 天才(時代精神+民族)

向外 發現世界

向內 探索人類

(一)李奧納度.布倫尼(Leonardo Bruni, 1370-1444)(新古典史學)

「佛羅倫斯人民史」(Historiarum Florentini Populi)

理想的統治者,是一個具有美德、關心人民的君主,反映了他對民主的重視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史學的先驅

她的人民如此傑出和獨特 因為他們的祖先來自羅馬,而且是正宗,享有自由的共和國時代的羅馬人。

布魯尼認為羅馬人最重要的特質是他們享有自由,並且是全世界的主人,在美德、財富、偉大上都絕對一流。

指責 凱撒 造成了羅馬自由的淪喪,以及創造精神的喪失

屬於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混合體

佛羅倫斯的政治制度是和諧、穩定、公正的,多少有點羅馬共和國味道

佛羅倫斯所繼承的,不僅僅是羅馬共和國的美德,還包括羅馬入侵拖斯卡納前,原來居住的伊達拉里雅城市共和國政治民主社會和諧的歷史傳統

佛羅倫斯的歷史,猶如修昔底德筆下的雅典,是整個城市和全體公民的歷史

佛羅倫斯人民的共和與自由

布魯尼是在古典方式的基礎上, 博採古代史家的不同手法, 整合出一種新的敘事模式, 將個人的觀念注入其中 ( 修辭 )

模仿西塞羅、李維等人優美雅致的古典語言風格

政治自由與文學藝術的繁榮是相關聯

佛羅倫斯歷史中開創了一套完整的歷史發展理論: 人類文化的最高階段同時也是政治自由最寬鬆的階段( 伯里克利時代的雅典、晚期羅馬共和國時代、新近的佛羅倫斯共和國 )

樹立了兩個標準,

  • 人文主義的道德標準 通過歷史著作,強化「人民」概念, 崇尚民主意識, 反對專制統治, 宣導共和思想, 品評現實生活, 弘揚愛國精神, 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 堅持國家利益至高無上的原則(古典)

    「使市民人文主義新道德標準系統化的一個人」

  • 人文主義的歷史學標準

    「佛羅倫斯人民史」 「第一位近代歷史學家」

(二)馬內提 Giannozzo Manetti (1396 – 1459) (倫理學)

和Alberti共同發展出有關自我意識和人的創造性的完美理論。

全面代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思想家

他專心把希臘文的文獻翻譯為拉丁文,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他在這段期間不但完成了希臘文新約的翻譯,也試著翻譯希伯來文的舊約,但只完成了「詩篇」(Psalms)。

“論人的尊嚴及崇高”(D e dignitate et excellentia hominis, 1452)。在文中,馬內提把人形容為一個完美的作品。對人的軀體,馬內提以解剖學的觀點逐一細部的討論其功能與配置並極度加以讚揚。

對人的靈魂,馬內提特別提到使人能進行高度創造性的文化生產的心智能力。

整個說來,人在供其所運用的自然世界中就像一個塵世的上帝一樣的自在 ( 反對 唯有神的賜福才是永恆的 )

一個共和國的公民,積極參與政治乃道德上的義務,而他對佛羅倫斯政治的參與當然會對他帶來榮耀(與譏謗)

(三)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經典學,考古學)

追隨亞里斯多德思想,認為人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社會中的一個公民。

《論家庭》中,不但第一次以社會學的方式研究了家庭的結構、功能及責任,

只要人們真正的了解自然,就會識破政客和神學家的囈語,去過一種自然的生活,

人們應該學會從勞動中體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

苦難和人世間的千變萬化使得人學會保持客觀並鍛鍊得堅強 ( 與基督教教義中認為人的苦難是自己罪惡所招致的不同 )

人成為勞動的人,這成為人的新特性,人除了要通過辛勤地勞動去賺取世俗的成功,

也要追求古典的教育以培養人的技藝、才能、堅毅和巧思

Virtù( 美好品質 )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透過教養習得

表徵了一個自我教養的個體之充滿自信的活力。勇於用教養戰勝命運、改造命運,創造自己的世界,使用把科學和詩結合起來的藝術,給事物一個新的面貌

人透過自我教養表現出一種「與神同等」的性格。美,不再是人面對上帝的沈思與一種消極的返照,美成為人的優美典雅的形象

代表性人物 : 達文西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1564)還有拉斐爾(Raphael Santi 1483-1520)

大眾化的藝術意識成為達文西思想中的重要成分,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熱情投入而已,更表達了佛羅倫薩市民和工匠們夠過工藝勞動發揮創造性的獨立自主精神。

(四)Marsilio Ficino (1433 –1499)和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 (倫理學)

Ficino 在de Medici資助下進行了柏拉圖原著的拉丁文翻譯工作,並在Florence重建了柏拉圖學院,促成了對Plato原著的研究以及藝術和哲學上的新柏拉圖主義的興起。

“會飲篇”  柏拉圖式的神聖愛情甚至被美化成可以吸引上帝的靈魂

Mirandola,想證明,所有的知性的表達都分享了共通的神聖目標和設計。他致力於發現所有哲學思想中之真理的統一性。

Mirandola勇於發掘過去(歷史),及其對人類知識的崇敬,是一種可以上溯到Petrarch彼得拉客的傳統

文藝復興的個人主義精神 強調人類之獨一性、自我形塑的潛能 

論證了自由意志及個人的完善性,稱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乃“僅比天使稍微低些”。 (所以還是有信仰歐)

個人有能力在引接神聖及世俗的去決定其自身的命運。

這個自我又追隨著 St.Jerome(哲羅姆)嚮往成為修道僧式的禁慾聖賢,以獲得拯救世人的超凡能力。

新的倫理學。他認為聖經和教父生平事蹟已不足以引導新時代人們的生活,人們需要培養一種新的公民品德,包括正直篤實、高尚體面。

信仰不再是一種宗教或封建政治的概念,而是忠誠與相互信任的綜合,成為政治人文學的核心。

基督教義的框架內把柏拉圖主義和亞里斯多德主義綜合起來,並將希伯來、阿拉伯和波斯的思想也包括進來

所有的知識都擁有一些基本的普遍真理,,是要通過他稱之為「哲學大同」(Pax philosophica, Pax romana, Pax Christi)來達成的,《九百條論綱》就是要廣邀天下著名學者一起來討論的基礎

「個人價值觀」《論人的尊嚴》中 人類有幸俱有自由意志,這種能力使人們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他們想像的樣子,既可以把自己提升到近乎神的層次,也會墮落

人類決定個人命運的自由因此使人成為自身命運的主宰。與此同時,也促使人們全心全力關注于讓每個人成為衡量所有事物的標準 「人作為萬物的尺度」(對人的肯定)

(五)馬基維利(Niccolò di Bernardo dei Machiavelli,1469-1527)

《君主論》一書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理論,

《論李維》則提及了共和主義理論

讓一個墮落的是世代重新訂定過去( 羅馬共和國 )的典範

「君王論」誇張的奉勸君主,為避免大禍臨頭,只有建立共和國才能使國家和榮耀永世長存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把專制與共和融為一體,對古典時代和基督教的道德觀有相當多的批判

主張的是一種近乎西賽羅式的混和式共和政體

「論李維」的目的, 他堅決反對有些人的看法,認為當時的世界不同於古代。 是希望能給他人達到既定目標提供一條捷徑。但是他的歷史經驗,將羅馬作為他的主要論述對象

他堅決反對有些人的看法,認為當時的世界不同於古代。

寫君王論 緣由

  1. 有關羅馬的資料相對比較多,尤其是有關李維的

  2. 追求建立強大而穩定的共和國。他服膺政治循環論。

組成共和國的公民,只要公民們具有必要的美德,國家憲法構造合理,具體的制度倒是次要的,因此他從來不關心具體的制度

古羅馬還有另外一個優點:它興盛於基督教誕生之前,實行的是古代的道德,並且是較基督教更加合理的道德。

論李維一書共3卷,

  1. 第一卷討論羅馬共和國的內政,特別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以及共和國的對內政策。

    羅馬內部的衝突並強調了羅馬人將維護自由的權利授與人民的做法 人民有更強烈的意願過自由的生活,而不願意傷害這種自由

    公民大會司法權的重要性,認為他給了人民宣洩不滿的渠道

  2. 第二卷討論羅馬如何通過成功的擴張變成帝國,關注的是羅馬的外交政策及軍隊組織。

  3. 第三卷包括前兩卷的主題,但更多從公民和統治者個人的角度切入

追求國家的穩定和強大,而自由

能夠進行統治的人民,應當是那些有德性的人

而所謂有美德的公民,是能夠以國家利益為重

美德的養成,一有賴於人民之間的平等,二有賴於立國期間建立的良好制度。

Machiavelli共和思想中的君主制特徵:

  • 一個以平等為基本原則的共和國,卻需要採用非共和的方式創建;

  • 為了穩定共和國,有時甚至需要採取非常的,只有專制統治下才會施行的措施

歷史上,羅馬共和國的垮台,源自公民美德的喪失和制度的破壞。

(六)北方的人文學者: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德語:Erasmus (Desiderius) von Rotterdam, 1466- 1536)

人文主義思想家和神學家。

伊拉斯謨是一個用「純正」拉丁語寫作的古典學者。

推崇西賽羅提倡的強調古典文獻研究和個人尊嚴的人性(humanitas)教育

感受到教會應該改革,並且應當採用他提出的溫和方法進行改革以使教會免得分裂。

「愚人頌」

參、人文學在藝術與建築領域的開展

一、再論文藝復興與renaissance

黑暗時代帶給人文思想的最沉重負擔

最大的精神桎梏,乃在於透過其教義,讓現世人類的現實生活在彼世救贖的對比之下,顯得相對地無足輕重。

十五世紀上半葉開始以一種突兀的激進改革方式表達出人文學的特徵

藝術領域藉由發現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古典藝術作品,從中汲取古典藝術以人為中心的表達觀念與做法,來對抗黑暗時代以來世俗和宗教勢力對人性的壓抑。

renaissance應該翻譯成人文再生或人文復興

IF 窄化到「文學和藝術」的經典作品的範圍,就會完全失去了觀照整個「Renaissance」現象的效應歷史意識(即家伽達瑪的wirkungs geschichtliches Bewusstsein)

乃是文化上的全面(包括政治、法律、教育、經濟、社會和工匠技藝及其他藝術作品,尤其是建築、美術和音樂上)復興

文藝復興無疑是(西方)「現代性」的開端 ( 個人主義、主體自覺、公民政治、政治正義、家庭價值,乃至於科學理性及科技發展和整個的資本主義 )

再用去中心化的歷史觀念來看,如果想像一下阿拉伯人古心孤詣地保存希臘哲學和其他算數、幾何、天文方面的成就,我們甚至不得不懷疑,吾人今日所生活於其中的現代性究竟是可不可以斬釘截鐵的稱之為「西方的現代性」。 ??

二、Vitruv的建築十論和其繼受

崇敬的心態重新發現人古希臘和羅馬的人文價值,並將之與當時具專制地位的基督教救贖觀念對比起來。

隨著時間的經過,人文學者愈來愈有信心。到了十五世紀,他們已經開始相信在文法學、修辭學歷史撰述乃至道德哲學及詩歌的領域,是有機會趕上古典時期的人文高度的。

對自己所處的歷史世界的體認也開始不同 :不同的文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意味著不同的事物。 

Lorenzo Vallas在1440就寫了一篇文章來推翻教廷傳道有關「君士坦丁贈與」的故事

偽造的"君士坦丁贈與"(一幅畫)在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爭權時被當成了奪權的理論依據;但到了十五世紀的現在,教皇還想藉以主張相對於王權的優先性或對羅馬的統治權基礎,不但顯示了其偽善的性格,甚至代表了對古典人文精神的褻瀆

人文學已不僅是以重新發現古典為目標,而乃要以完成繼續發現人文學,乃至於達成人文學的巔峰發展

  • 文藝復興人文學者們對當時的統治階層們耳提面命:

  • 政府應鼓勵並獎勵有才能的人獲得專業能力,

  • 統治者出現在公共場合與官邸生活應展現雅容大度

為規範具體達成此種德性生活的行為準則,人文學者 反對而揚棄以基督教教義進行艱深腐化的邏輯論證;最遲從1460年開始就嘗試將柏拉圖理論與基督教教義加以調適在一起,

以人文學的方式加以描繪,從而造就了義大利菁英教育持續了好幾百年的根基 之後英國法國也學習其內容

以人文學的方式,論述當時那些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文明的城邦生活,強調其市民化的倫理觀與發展能力,並藉由披上古典的外衣,引導入一個整體性的歷史理解背景來強化其力量

三、藝術與建築領域人文學的代表人物

古羅馬時代維特魯威(Marius Vitruvii Pollinis, Marcus Vitruvius Pollio)

在論建築的建築十書裡,就以希臘化時期思想家們習用的,三個一組的思考範疇

主張:堅固、適用、美觀 (firmitatis, utilitatis, venustatis) 的執行原則

•強調建築師要具備許多學科與種種技藝,手藝與理論必須兼具。

•維特努威的建築十書 (公元前一世紀),明列建築師和其訓練得包括不同的學科知識與技藝。

他描述建築六元素:

  1. 法式合度(order, ordering, ordinatic)
  2. 配置適當(arrangement, design, dispositio)
  3. 比例優美(proportion, shapeliness, eurythmy)
  4. 對稱均衡(symmetry , symmetria)
  5. 裝飾合宜(décor, correctness, propriety)
  6. 營造經濟(allocation, economy, distributio)

將柱式符碼化,將希臘人體美中的數學比例關係建築化,移植於神廟的建築形式上。

由於歷史限制與傳播條件,在古羅馬時期,維特魯威論建築的建築十書的真實影響卻十分有限。

建築師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 (Leon Battista Alberti, 1404-1472)

模仿維特魯威論建築的分類架構法,也提出了批評,他關心建築原理,寫成建築十書,成為文藝復興建築論述的代表。

有別於維特魯威,阿爾伯蒂強調設計者在心中構想出完整形式的能力

將維特魯威的建築三原則改寫為:

  1. 寬敞

  2. 強度與賴久性

  3. 優美與典雅

不同於維特魯威嚮往三代之前希臘建築的整理與追溯,阿爾伯蒂提出建築物六元素:

  1. 區域 (region or locality)

  2. 基地 (site, area)

  3. 平面分隔 (subdivision or plan, partition, compartition)

  4. 立牆體 (walling, paries)

  5. 加屋頂 (roofing, tectum)

  6. 開口 (opening, apertio)

阿爾伯蒂的寫作與維特魯威不同,阿爾伯蒂是在重新界定這個既古老卻又是全新的、未來建築之秩序。

(一)早期文藝復興

(二)盛期文藝復興

(三)晚期文藝復興

四、歐洲其他地區的文藝復興

肆、結語

上課

真正的現代化

16世紀 航海技術 科學技術... 才算是 文化 再生

Berckhardt 歷史家

批評 von Ranke 實證 政治歷史 完全客觀

要 Zeitgeist 時代精神 Volsgeist 民族精神

個人主義

影響後面的運動

自主 = 自由 + 責任(義務)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